發布時間:2025.07.14
icon

典藏植物園志工增能課程:植物與動物的關係互動

典藏植物園志工增能課程:植物與動物的關係互動

此次典藏植物園的志工增能課程,共有16位志工熱情參與,邀請到台灣原生植物保育協會推薦的吳秀蓉老師授課。吳老師身兼資深步道解說員與社區大學講師,本次課程以「植物與動物的關係互動」為主題,透過專業植物案例講解與分享,增進志工的專業知識。

課程首先說明了物種間的四種基本互動類型:競爭、寄生、掠食與共生。其中,共生關係又可細分為雙方都獲利的「互利共生」,以及一方獲利、另一方無影響的「片利共生」。課程以榕樹和榕小蜂的關係作為主要案例,解釋了互利共生。吳老師說明,榕樹的花生長在「隱頭花序」的果實內部,其授粉過程需要榕小蜂的協助。這個系統中主要有兩蜂類:第一種為與榕果共生的榕果小蜂,雄性榕果小蜂負責在果內咬開通道並交配;雌性榕果小蜂負責攜帶花粉為另一顆榕果授粉;第二種為片利共生的寄生蜂,寄生蜂不參與授粉,僅以榕果和榕小蜂為食。老師指出,這種關係具有高度專一性,一種榕樹只對應一種榕果小蜂,以確保繁殖成功。

吳老師也介紹了其他植物與昆蟲的互動方式。例如,天南星科與馬兜鈴科植物,會利用特殊氣味和花朵構造來吸引並短暫困住授粉昆蟲。細辛屬植物則是透過氣味吸引蕈蚋前來產卵,但其幼蟲因缺乏食物而無法存活,這屬於片利共生。此外,課程也提及植物分泌蜜露吸引螞蟻來驅趕害蟲,或是植物主動提供「蟲癭」讓有益的蟎類居住等互利關係。

課程的最後一部分,討論了入侵種植物對生態造成的影響。案例包括台灣特有種的台灣欒樹,在國外因缺乏天敵「紅姬緣椿象」在國外而成為入侵種;在臺灣島內有繁殖力強、無主要天敵的外來種:「小花蔓澤蘭」與「大花咸豐草」的大量蔓延,嚴重壓迫本土植物的棲息環境。

本次課程內容充實,為志工們提供了關於物種互動的系統性知識。志工們在課堂上專心聆聽並參與討論,本次培訓有助於志工們持續累積導覽經驗,為未來服務增添更多豐富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