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25.03.10
icon

典藏植物園志工增能課程:蕨類植物探索之旅

典藏植物園志工增能課程:蕨類植物探索之旅

此次典藏植物園志工增能課程,邀請台灣原生植物保育協會推薦的謝重申老師授課。謝老師身為資深步道解說員及社大講師,對蕨類植物擁有深厚的熱情與豐富的實務經驗。本次課程以蕨類植物為主題,透過講解與實例分享,使志工們對蕨類的生態特性、辨識方式及其在環境中的角色有更全面的理解。共有16位志工參與,出席率高,學員們在課堂上踴躍提問,課後也積極向老師請益,展現出對蕨類植物的高度興趣。

 

課程中,謝重申老師首先介紹蕨類的生長習性,包括它們如何適應不同的環境、常見的生長地點,以及如何透過觀察葉形、葉脈、孢子囊的位置與形態來辨識不同種類的蕨類。老師特別強調,觀察蕨類時,可以從葉片的分裂程度、孢子囊群的排列方式,以及根莖的生長型態等細節著手,以更精確地辨別不同科屬的蕨類植物。接著,謝老師一步探討蕨類的分類系統,說明蕨類雖然沒有種子,但透過孢子繁殖,依然能在適合的環境中大量繁衍。此外,謝老師還介紹了幾種具有特殊生理特性的蕨類,例如能分泌特定物質以適應環境的泌腺蕨類,以及能依附在樹幹或岩石上生長的附生蕨類「抱樹石葦」,展現了蕨類多樣的生存方式。

 

關於食用蕨類,謝老師澄清了過去關於食用蕨類可能致癌的疑慮,說明過去的實驗結果主要是因為實驗對象為白老鼠,並且為餐餐食用大量蕨類,才得出的結論。事實上,適量食用蕨類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影響。常見的可食蕨類包括過貓和山蘇,林業試驗所的研究更已記錄超過50種可食用的蕨類。

最後,謝老師介紹了位於南港三重世貿公園的蕨類植物園。該公園原為公有停車場,經中國信託認養並與台灣大學合作改造後,成功種植了131種不同的蕨類植物,將原本單調的都市空間轉變為富有生態價值的綠化場域。謝老師鼓勵大家前往參觀,親自認識更多種類的蕨類植物。透過謝老師的講解與實例分享,志工們對蕨類的生態特性、辨識方法及其在環境中的角色有了更全面的認識,可謂收穫滿滿。